目前分類:明史資料與筆記 (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者:朱家雄

 

  明亡清興是中國歷史的倒退,是華夏文明的倒退,這是無數鐵的事實所證明的。就清朝和明朝的區別做一個比較的意義就在於能使我們對這種倒退看得更清楚,從而吸取歷史教訓。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1689—1755)在其代表作《論法的精神》一書中對清朝時期的中國這樣評價說:「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那裡籠罩著不安全與恐怖。它的統治只能靠大棒才能維持……」而明朝呢?在其中後期,似乎已經「人在曹營心在漢」一般,在與專制漸漸拉開了若干距離。

 

  有的網友曾在我的博客上留下評論,大意是說:現實問題這麼多,為什麼要談歷史而不談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呢?歷史談得再那個,不也是在逃避嗎?這樣的質疑當然不無道理,那我就在這裡做個回應,叨咕幾句現實問題吧。

chingfe3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英雄鄭成功》和《康熙王朝》都2000年開拍的,但是因為沒有通過審查原因,《大英雄鄭成功》被擱置,《康熙王朝》則在2001年率先在cctv播放,並且使用原本是《大英雄鄭成功》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

 

  之後《大英雄鄭成功》曾一度有望解除禁錮,原定於2002年12月18日在中央電視台作全國首播。 但到12月9日,央視方面就發出消息,要臨時抽起《大英雄鄭成功》,緊急換上另一套電視劇《錢王》 (辮子戲) 。

chingfe3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可能是由於年代遠近的關係,今人對於清朝的瞭解比對於明朝的瞭解要多一些,況且《明史》是清朝人編寫的,在論述上也難免對於明朝有些貶低。今人提到清朝,首先想到的是康乾盛世,想到康熙雄才大略,然而說到明朝,則首先想到皇帝昏庸,太監專權,朝政腐敗,似乎就以此判定了明清兩朝的熟優熟劣。事實上,這其中卻存在著許多對明朝的偏見與誤解。明朝後期無疑是一個黑暗的年代,但是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明朝自1368年開國,1644年滅亡,存在了二百七十八年。清朝1644年立國,1912年滅亡,存在了二百六十八年,單從朝代的壽命上,清朝就已不及明朝,而結合兩個時代的整個發展里程,我們可以發現,明朝同樣存在著眾多閃光的亮點,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還是武功,明朝都建立了赫赫的功業,出於還歷史以真實的需要,我們有必要認識一個真正的明朝。

  世人對明朝的第一大抨擊,在於明朝的專制制度和特務組織。尤其以錦衣衛制度頗遭非議。事實上,朱元璋最早建立錦衣衛的初衷,自有加強獨裁的目的,但也是出於懲治腐敗的需要。明朝立國以來,吸取宋朝滅亡的教訓,深感法令寬鬆,導致機構冗贅,吏治腐敗,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於是明開國後針對官吏訂立了苛刻的法律。規定貪白銀六十兩者,處扒皮塞草之刑。但儘管如此,明朝初立國時,除了劉伯溫徐達等少數清醒者之外,大批功臣都居功自傲,橫行不法,多有劣跡。甚至連朱元璋的女婿也以身試法。為穩定統治,朱元璋方才痛下殺手,嚴懲貪官。之後出於監督官員的目的,朱元璋設置錦衣衛,並規定錦衣衛的首要職責是「查處各地官吏不法行為。」明初所查處的官員,除開國功臣外,更有一大批橫行不法的貪官污吏。明成祖時代又加設東場。明朝立國時,錦衣衛的存在還是有效的遏制了腐敗的蔓延,保證了吏治的清明,為穩定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當然,隨著專制制度的加強,錦衣衛制度的消極作用日益明顯。畢竟一個建立在高度獨裁基礎上的特務組織,作用也是有限的,假若統治者昏庸無能,那這樣的組織也必將造成冤案叢生,禍害社稷。朱元璋和朱棣時代錦衣衛和東廠的作用主要在於懲治腐敗,因為二人都是英武能幹的皇帝,因此這種制度的積極作用相對大一些,隨著後代子孫的無能,這種制度必將加劇政治的黑暗。但比之清朝,明朝的專制制度還是有開明一面的。明朝建立的大學士制度防止了宰相專權,並建立了完備的中央運轉機制。以至明朝中期雖然皇帝昏庸無能,但國家的大政方針依然能有條不紊的執行。有明一代,杖斃文官無數,但其家人並沒受到太大株連。馮夢龍的小說《三言》寫明朝忠臣的遭遇,與清朝時代的文字獄大案相比,其命運要幸福的多。清朝雖沒有杖斃一個官員,但恐怖的文字獄株連九族,讓士大夫們早已敢怒不敢言。明朝如此專制,尚且能容下海瑞這樣的直臣,尚且能容許東林黨在民間講學,而雍正皇帝只因一句「清風不識字」,就將作者滅了三族。相比於明朝,清朝的專制統治更為殘酷,清朝統治者的氣量也更為狹小。

chingfe3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因為帥氣的皇族

清朝 

因為個性的髮型

002.jpg 

因為嚴明的司法

chingfe3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滿清南侵以來,對中原民族不但在軍事上予以殘酷殺戮,而且在經濟上大肆掠奪破壞,尤有遠見的是大量炮製文字獄,大搞文化壓迫。早在清軍入關不久,清廷就開始了對中華文化的壓迫摧殘。順治二年(1645年),江陰人黃毓祺被告發寫有詩句「縱使逆天成底事,倒行日暮不知還」,被指為反清復明,抄家滅門戮屍,兒女發配給旗人為奴。順治四年(1647年),廣東和尚釋函可身攜一本紀錄抗清志士悲壯事蹟的史稿《變記》,被南京城門的清兵查獲,在嚴刑折磨一年後,以私撰逆書的罪名流放瀋陽。次年,又有毛重倬等坊刻制藝序案,毛重倬為坊刻制藝所寫的序文不書「順治」年號,被大學士剛林認為是「目無本朝」,是目無「正統」的「不赦之條」。由此清廷規定:「自今闈中墨牘必經詞臣造訂,禮臣校閱,方許刊行,其餘房社雜稿概行禁止」,這就是最早的言論審查專制。

  跟之後的雍正、乾隆兩朝相比,康熙朝的文字獄還不算非常嚴重,但是也殺戮了大批文人。從莊廷鑨明史案說起,卻說明熹宗天啟朝內閣首輔朱國禎受魏忠賢排擠,告病回到老家浙江烏程,編了一本《皇明史概》並刊行,未刊的稿本有《列朝諸臣傳》。明亡後,浙江湖州有個叫莊廷鑨的富戶,他是個盲人,受「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的鼓舞,也想搞一部傳世史作。但他自己並不通曉史事,於是出錢從朱國禎後人處買了史稿,並延攬江南一帶有志於纂修明史的才子,補寫崇禎朝和南明史事。在敘及南明史事時,仍尊奉明朝年號,不承認清朝的正統,還提到了明末建州女真的事,如直寫努爾哈赤的名字,寫明將李成梁殺死努爾哈赤的父祖,斥罵降清的尚可喜、耿仲明為 「尚賊」、 「耿賊」,寫清軍入關用了 「夷寇」等等,這些都是清廷極為忌諱的。這部《明史輯略》刊刻後,起初並無事,只因幾年後幾個無恥小人,想去敲詐莊家,才惹出事來。當時主事者莊廷鑨已死去多年,莊父仗著有錢買通官府將敲詐者一一頂回。不想一個叫吳之榮的小官一怒之下告到了北京。鰲拜等人對此大感興趣,頒旨嚴究。於是與莊氏《明史》有關連的人大禍臨頭。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二十六日,在山水秀麗的杭州城,清軍將《明史》案一干「人犯」七十餘人(為《明史》寫序的、校對的,甚至賣書的、買書的、刻字印刷的以及當地官吏),在弼教坊同時或凌遲、或杖斃、或絞死,一時血濺人間天堂。「主犯」莊廷鑨照大逆律剖棺戮屍,另有數百人受牽連發配充軍。

  明史案開了以「逆書」索賂的惡劣先河。一些惡棍傚法吳之榮,去挑別人書文中的紕漏,牽強附會,指為「逆書」,漫天敲詐。如孫奇逢所編的《甲申大難錄》被人控告是紀念亡明,孫奇逢因此被押進京入獄,經人營救方才出獄。後來竟發展到歹徒們索性自制逆書,想敲詐誰就把誰的名字列上。這要數沈天甫、夏麟奇、呂中等人膽最大、心最黑。他們刻印一本詩集,假托為陳濟生所編,書中作者為大江南北名士巨室七百餘名。康熙六年(1667年)沈天甫到內閣中書吳元萊家索銀兩千兩被拒,遂將此書檢舉報官,經刑部審理大白真相,沈天甫四人被斬於西市。

  康熙五年(1666年),山東發生了黃培詩案。黃培是山東即墨人,明末官至錦衣衛都指揮使,明亡後,隱居在家。曾經接濟過於七農民起義軍,所作詩如「一自蕉符紛海上,更無日月照山東」、「殺盡樓蘭未肯歸,還將鐵騎人金徽」、「平沙一望無煙火,惟見哀鴻自北飛」反映出黃培反清的民族思想,他還和一幫同道結為大社。告黃培的人是他家世奴家僕黃寬之孫黃元衡。黃元衡本姓姜,在他考中進士、當上翰林後,為了歸宗還姓,解除與黃家的主僕名分,就向官府控告黃傢俬下刻印並收藏有「悖逆」的詩文書籍等。因此黃培等十四人被捕入獄,被處斬。姜元衡還嫌不夠,又夥同惡人上了一道《南北通逆》的稟文,指控顧炎武等「故明廢臣」和對清廷懷有二心之人,南北之間的通信,不是密謀造反,就是誹謗朝廷。在這份居心叵測的稟文中,姜元衡點了約三百人的名字,企圖製造一件大案。此案果然被弄到奉旨辦理的地步,山東總督、巡撫也親自過問。顧炎武為此被囚禁了近七個月,經朱彝尊等人四處營救才出獄。 

chingfe3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過只是相聲而已麻 讓我哭了 哈哈哈哈...


chingfe3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論從整體平均的素質,還是從個人素質來說,明朝的皇帝都遠遠高於清朝皇帝的素質。

  明朝的明成祖展示國力的方式是鄭和七下西洋,而清朝的康熙乾隆則是入蝗蟲搜刮一般七下江南,七下西洋與七下江南,從本質上可以說就概括了明代皇帝和清代皇帝之間的區別。

  朱元璋殺人多,殺的卻都是有地位有身份的大地主大官僚,大概總數不過幾萬,而清朝從康熙到乾隆殺的是平民,康熙的沿界遷海屠殺掉至少幾百萬的中國沿海平民,乾隆滅絕了一個少數民族,製造了數百起文字獄,滅門陵遲不計其數,銷毀了多達幾萬卷的圖書。

  永樂修永樂大典,書籍原樣不改,照單全收,乾隆則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書籍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清洗篡改摧殘。

  從後面的幾個皇帝,明宣宗明孝宗都可圈可點,明武宗個性張揚,他統治的時代出現了王廷相王陽明這樣的思想巨匠,出去遊玩的行為也決不比乾隆蝗蟲搜刮般下江南的行徑糟糕,對他的醜化許多地方都是誇大了的,這已經是主流史家公認的事實。

chingfe3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甘正氣 

封駁,是指有關人員封還皇帝失宜的詔命及駁正臣下有違誤的奏章。這種做法自西漢就已產生,至隋朝趨於成熟,到了唐朝已經基本定型,以後各朝有一些小的完善。筆者在此僅談一談明朝的封駁制及其對當代的借鑑意義。 

在明朝有權實施封駁的是六科。六科是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的簡稱,六科設官有都給事中、左右給事中和給事中等。除了科印一般由都給事中掌管外(所以都給事中又稱掌科),都給事中與左右給事中以及給事中的關係,既非長貳,也非堂屬,遇事都可以單獨上疏,後者無須請示都給事中,他們之間也可以互相糾劾。六科為獨立機構,直屬天子。 

chingfe3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百年前,有幸來訪的西班牙人這樣描述這個處在風雨飄搖中的文明:   
   「他們首先是極其清潔,不僅在他們的屋內,也在街上。」   
   「在他們的一切城市中都有醫院……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有人行乞。我們因此問他們原因何在,回答說,每個城市裡都有一個大地區,其中有很多給窮人、瞎子、瘸子、老人、無力謀生的人居住的房屋……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始終有充分的大米供應。」   
   「這個國家的男男女女都有很好的體質,勻稱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他們對外國人很有禮貌。」   
   「在中國的其他省份,還有製作奇特和優良的炮……他們的炮特別好,我同意這個說法,因為我看過一些架在船上的這種炮,它製造的比我們的好,更加堅實。」   

chingfe3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