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葉匡政:十四大網友質問閻崇年!

我怎麼說,也比不上閻老伯的嘴。這不,前些日子,閻老伯說到康熙,對媒體下了一個斷語「最近一千年,沒人超過他」。真敢說呵!他的原話是:「我對他的總結是『千年一帝』,我仔細算了,這最近一千年,還沒有一個人超過他。誰能舉出一個例子說,最近一千年有哪個皇帝超過他?那我就認輸。」學者對媒體這麼說話,也算千年一人吧,差一點發誓打賭了。我想了很久,也沒有鬧清楚怎麼個比法。如此為君王唱讚歌的人實在不多。原網址在此,不信的人可以去看: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06/14/content_224706.htm。康熙按下不表,還是說說袁崇煥。

我寫一篇萬字博文,也難談清袁崇煥。我寫上文的本意,只想說說一個學者面對歷史的態度,不要那麼絕對,不要那麼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如此而已。沒想到網友反應激烈。本想寫一篇細談袁崇煥的文字,哪知很多網友的跟貼已把這個問題說得比較清楚了。跟貼太多,只挑了十四個人的。這都是匿名網友呵,絕對的當代隱士,沒什麼沽名釣譽之心。對此問題有困惑的人,放心看吧!如再有困惑,可直接看更多的跟貼。

既然有了這「三崇之亂」,就讓網友們與閻崇年來一次學術論爭吧!網友的觀點已表達清楚,回不回答看閻老伯自己了。

簡單地編輯了一下,為保持跟貼原貌,錯別字和標點均未作改動。一次貼不下,分兩次貼,短一點、輕鬆一點的放在前面,長一點的放在後面。時間保留最後一貼時間。

我對明史沒有研究。但憑我讀過的明史方面的書,也可判斷,袁崇煥絕非什麼民族大英雄,最高地位也就是一個有功有過的常人。民族英雄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由廣大民眾自然認定的,絕不是哪個學者標榜或塑造出來的,這該是常識了吧。《竊明》在此問題上能拔亂反正,功德無量。

鏈接:葉匡政:十四大網友質問閻崇年!(下)

第一大網友:論袁崇煥之該殺

我一本史書都不拿,就問你們:你委任我為東北軍區司令,負責剿滅東北地區強盜集團,我要人你給人,要錢你給錢,不派人監督我,所有事宜我全權負責。我答應你5年就把強盜集團剿滅。好了,不久,我上任不到一年,我把東北另一個剿匪部隊的司令斃了,沒有走司法程序。好吧,估計你看在我5年滅匪的話上,不說我什麼。但又不久,我上任一年多了吧,強盜成群結隊的殺向了北京,你緊急任命我為首都衛戍司令,可以指揮所有聽到命令回來救援的部隊。我答應,不讓強盜靠近首都一步,但因為各種原因(不用查資料),強盜殺到了,一路上百姓被他們禍害慘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強盜豐收而回!你大怒,把我撤職,殺,肉被憤怒的群眾分了,我還能說什麼呢?我活該。我問我的粉絲,我難道不活該嗎?
(2008-07-0314:22:00)

第二大網友:袁崇煥九個偉大的頭銜

明末名臣,滿清之友,著名熱武器學家袁督師(一炮糜爛數十里)
  守城專家(一生唯一失守是率領數萬關寧鐵騎在薊門天險3公里距離內讓皇太極帶著幾萬人用了一天時間偷越成功,直襲京城)
  慈善家(在北方天災的情況下將軍糧賣給了蒙滿同胞,並吸引了大量蒙古災民來遼,促進了蒙滿兄弟的團結友愛,幫助了他們一起到京叩謝我天朝崇禎陛下並幫助近百萬漢族同胞搬家的報答運動,極大的促進了民族和諧)
  軍事指揮家(深明攘外必先安內的正確性,為了統一遼西與數百里外的遼東軍權,不惜割肉療瘡,先斷糧,後殺帥,一統遼軍號令,終與建奴大戰於北京城下)
  地理學家(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發現毛文龍為魏閹在遼東不知名小島上立生祠的人)
  儒學家(在魏公公拒絕其為之立生祠的請求後寬宏大量,毫無怨言,足見其氣度)
  政治學家(在指揮平遼戰事的同時,不忘研究天朝北方地緣政治,並作出了朝鮮可棄,蒙古以滿族同胞首級向我朝換餉的殘暴做法不可取的英明決定)
  偉大的和平愛好者(在軍事屢戰屢敗的情況下,依然不忘對於和平的追求,面對皇太極萬兩黃金,十萬白銀,十萬布匹的歲賜要求,仍堅定和平信念不動搖的決心足以感天動地)
  預言家(先後作出了五年平遼,一言可退蠻等驚世預言)
(2008-07-0321:53:11)

第三大網友:袁崇煥的問題還用辯嗎?

所有史料都指證袁崇煥有罪。
  第一類,明朝計六奇和陸人龍類的草根學者記錄,袁崇煥是漢奸賣國賊。
  第二類,明朝談遷和張岱類的精英派代表人,認為袁崇煥是大言無動誤國,比不上秦檜。
  第三類,明朝官方史書,這些書只記錄歷史事件和當事人的言論,不置評議。上面記錄子大量袁崇煥是閹黨的證據和袁崇煥私自談和,擅殺毛帥,賣糧資敵,削弱薊鎮,薊門縱敵,北京避戰等大量可疑的事件。
  第四類,袁崇煥的好友門生故吏們如程本直和余大成,試圖為袁翻案寫的小說,且不說這些挺袁小說,剛出來就被當時正直的人士嘲笑為:「為私乎?為公乎?」但是,就連這些挺袁的小說,都沒有否上定的袁崇煥罪行的具體犯罪行為,只不過是通過詭辯,稱袁是為了忠義做這些事來為袁開脫而也,如私自談和,他們稱袁是敢於任事;擅殺毛帥,開脫成為國除「害」;賣糧資敵,開脫成俗結好早就成為偽後金軍的束不的部;薊門縱敵開脫成不小心讓敵人「潛越」了。也就是說,挺袁的這些人也不否認袁崇煥做過判決的罪行的那些具體行為。
  第五類,清修《明史》儘管這本史書中已經把袁崇煥拔高了很多,但仍然拿不出一點戰績來為袁打扮,並也在史書中還是說明了袁崇煥私自談和和妄殺大清之恨毛文龍的罪行。
  第六類,清蒙的一些雜檔記錄,記錄了袁崇煥未經朝廷允許就派使者祝賀明朝並不承認的分裂政權後金皇太權的「登基」儀式的外交賣國行行,也記錄了袁崇煥對後金又談和又送金幣,導致了蒙古部落以此為名,直接對到訪的明朝使者表態,他們不支持明朝了,也要加入後金。
  可以說,除了梁啟超金庸和閻崇年那些編造的故事,如什麼老奴死於寧遠,北京成九千破十萬之外,所有,正式的史料中,袁崇煥都是漢奸賣國賊,起碼屬於瀆職嚴重害國分子。
  北京袁祠修於乾隆年間,真實性無可考;佘家之事為梁啟超在清末才考證出來,真實性無可證,又發生在梁啟超與孫中山的保滿清與復中華爭論鬥爭時期,藉機捧清貶名的政治意圖性太強。
  金庸寫出《袁崇煥評傳》,但金庸先人查繼佐為滿清第一個文字大獄《明史》案的出首告發人之一,對照金庸先生在北京的捧清演講,可信度難讓人相信。
閻崇年誰都知道是滿學會會長,好聽點說是立場決定言論,難聽點說是屁股決定腦袋。
(2008-07-0317:58:35)

第四大網友:袁崇煥該殺!

袁崇煥該殺!他死得一點也不冤,死得真正冤的,是被他擅殺的毛文龍!
1、《爝火錄;卷二》
  「士英本姓李,系梧州府藤縣人。與袁崇煥居同裡,為北門街;生同年,為辛卯歲;同登己未榜進士。士英年五齡,為貴陽販檳榔客馬姓者螟蛉去;遂冒馬姓,為貴陽人。此二人者,誕生一處,同為誤國之臣。固知亂世之奸邪與冶世之忠良,天皆有以命之,不與腐草朽木榮枯比類也。」
2.《明季北略》明.計六奇
  「崇煥捏十二罪,矯制殺文龍,與秦檜以十二金牌矯詔殺武穆古今一轍。」
3.《國榷》明.談遷
  「建虜以(文龍)扼其背,甚忌之,陰通款崇煥,求殺文龍,而崇煥中其計不覺也,惜哉」。
4.「十六癸酉載金入秦賊拘銀匠數百人,凡所掠金銀,俱傾成大磚,以騾馬駱駝馱往陝西。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每馱二錠,不用包裹。『
  『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循環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也。」
  《明季北略》的作者根本不承認這種說法的真實性的……
我可以肯定,毛文龍不死,後金入關的時間,起碼要晚上五十年。可惜的是,這樣一位有才有略,眼光深遠,不拘於物的統帥,卻遇上一位嫉才妒能,專斷獨行的袁崇煥,被他用卑鄙手段暗殺,將大明北邊防線毀於一旦!
  許多人認為袁崇煥被剮時北京市民的表現是明顯的愚民反應,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以魏忠賢屈殺左光斗,魏大中等人時的殘酷壓迫形勢下,仍多有市民為其鳴冤叫屈,同樣被冤殺的大將熊廷弼也受到百姓歌頌讚揚,偏偏袁崇煥死時卻被人生啖其肉,其中必有原因。事實是歷史上對袁崇煥評價最高的,不是別人,正是滿清最高統帥努爾哈赤,是他一再對袁崇煥表示讚賞,康熙更是下令為其建祠供奉,清史稿中對他也是諸多煲揚之詞。視袁崇煥一生功績,能數得上來的,也就是寧遠大捷了。而在其之後,袁崇煥不但無功,反而是錯誤連連。
首先是錯失良機。
  寧遠大捷後,本是最好的反攻時機。當時努爾哈赤回到老家,曾唉嘆若是此時明軍率軍進擊,加上朝鮮,毛文龍部及周邊軍隊,後金四面受敵,必會死得很慘。然而袁崇煥有識無膽,竟然白白放過這個大好時機,讓努爾哈赤得以緩過一口氣來。歷史上努力哈赤便是在這個時候頌下數條法令:包括通商、釋奴等等、為的就是生死存亡之際,已顧不得老祖宗的成法了。
  其次是擅殺毛文龍。
  這件事是袁崇煥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也是把他本身的大弱點缺乏戰略眼光之處曝露無疑。毛文龍本不過是明朝的一個都司,鎮守遼陽,被派去援助朝鮮,但是遭到失敗。難得的是此人有膽有略,不但沒有潰逃回國,反而就地招收流民和敗兵,組織抵抗。之後更赤手在皮島建起了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說他有膽,在「女真滿萬不可敵」的盛名下,面對數萬蜂擁而來的滿州騎兵,能冷靜如此,比起劉大膽那種只有蠻勇的將領實在強過很多。有略,首在皮島這根據地選得好,女真沒有海軍,皮島雖然離海岸只有區區幾里,仍然是牢不可破。其次,他能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建立起一個這樣的根據地,從無到有,擁有數萬精兵,島上居民超過十萬,這種情況已經不是有膽有略四個字可以形容,更可以說是一代豪雄。
 毛文龍的價值。
  袁崇煥戰才是有的,只是固於成見,不敢創新,只知一昧固守。他在整個晚明的戰略中,所起的作用與毛文龍相比,是遠遠不及的。毛文龍建立皮島基地後,不斷派兵深入滿清腹地襲擾,最遠處打到滿清的根本重地長白山,雖然最終都被撲滅,但對滿清起的威脅作用是巨大的。更在當地不服於滿清統治的遼民中點起無數火花,各地起義暴動此起彼伏。更多有漢人在後金軍聚集處投毒,連努爾哈赤都有幾次險遭毒死。他這種做法,今天可以說是恐怖主義,但是在戰略上所起的作用之大,是決不容忽視的。再加上皮島所處地勢優越,與關寧守軍,朝鮮成三角之勢,每次滿清欲深入中原腹地,毛文龍便自後出兵襲擾滿清腹地,令其不得不回師救援。毛文龍最毒的,還在於這個人眼光非常厲害,看出滿清與各個民族間存在的諸多矛盾,以及滿清自身人少,不足以威懾四邊的弱點。多次派小股部隊往東直入千里,沿路遇滿人即殺無赦,遇其它民族則以大明名義示好。努爾合赤曾嘆道:「有毛文龍在,某不得深入敵地,恐家中婦孺不寧也!
  自毀長城的袁崇煥。
  晚明遼東方向的三大支柱分別是:袁崇煥的關寧軍,毛文龍的東江鎮,朝鮮軍。在袁崇煥的一手操作下,變成了一根。先是崇楨年,努爾哈赤率大軍征討朝鮮,毛文龍和朝鮮先後向關寧求援。袁崇煥倒也沒置之不理,派了九千兵進至三岔河,準備牽制清兵。然而等他的人馬到了,朝鮮已經被打得投降了,速度之慢,難以想像。袁崇煥竟然也不趁清軍主力在朝期間,趁機進攻,也不幫助朝鮮反攻(當時朝鮮各地抵抗一直未斷),竟然就此撤軍。三大支柱失其一。進而袁崇煥藉口毛文龍不聽指揮,就地將他斬殺。三大支柱缺其二。努爾哈赤及後來的清朝皇帝無不對袁崇煥青眼有加,並非只是看中他的愚忠(比他忠的多得多了),更非看中他的將才(熊廷弼那班人比他只強不差),而是感激他一手毀掉了明朝賴以生存的三個支柱,努爾哈赤才得以繞行千里,奇襲京師,進而滅掉了整個明朝。
  竊以為袁崇煥其人,才華是有的,但是也僅僅是戰術上,讓他引領一軍,衝鋒陷陣,會是陳慶之那樣的不世名將。可是做為一個總督,方面軍司令,總管對滿州作戰一事,他卻不免缺了些戰略眼光。以他屯兵十餘萬,年餘間卻無一次主動進攻,就連明知清軍主力繞道進攻京師,他竟然也只是帶著幾萬部隊回去救援,卻不知派支精銳直搗滿清老巢,便可知此人實在是類似趙括一般只知兵書,不知靈活運用之人。
從法律上來講:
  一,他做為遼東方面的統帥,竟然讓滿清軍隊可以輕而易舉地繞行千里,直逼京師,已是大大的失職,上了軍事法庭也是一刀;
  二。他回師救援倒還可略略彌補過失,然而軍不過數千,面對十幾萬的滿洲兵,能有多少作為?莫說京城的百姓憤怒,崇楨也不會想到他寄以厚望的袁崇煥,給他帶來的,竟是十幾萬的清兵兵臨城下這是之前數十年沒有發生的事。就憑以上這些,袁崇煥該死!北京的百姓不同情袁崇煥的,更談不上愛戴。這不奇怪。每年負擔要命的遼餉(堡壘戰術是最耗錢的戰術,遼餉九百萬兩,用在何處?)已經多少年了,賦稅一增再增。袁崇煥擁甲68萬,盔甲戰具數百萬,不能平邊。反而讓滿洲人攻到北京城下。這就是北京百姓所看到的封疆大吏的政績:除了不斷要錢,就是避戰。北京的百姓會同情他嗎?一兩個所謂的大捷和不斷增加的賦稅相比,那一個對百姓更有意義?在明的體制下,看不到袁崇煥的功績,只有無能和被人攻擊的口實。他的死,實在是罪有應得,崇楨並沒有冤枉他。
(2008-07-0320:22:42)

第五大網友:袁崇煥究竟有哪些戰績?

成名之戰「寧遠大捷」,殺敵數百自損數萬。因東江軍打到永平,迫使努爾哈赤退軍回援其次「寧錦大捷」,照樣殺敵數百自損數萬。因東江軍打到遼陽,迫使後金退軍回援就連袁崇煥本人都承認「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八,天啟七年八月,遼東巡撫袁崇煥奏言。《兩朝從信錄》卷三十一,天啟七年八月,遼東巡撫袁崇煥上言。)
  然而袁崇煥後來是怎麼對付救命恩人的——把毛文龍殺了拿來做議和條款,導致幾個月後敵人打到首都。於是,他成為了乾隆欽定的「民族英雄」
至於努爾哈赤之死就更可笑了,自東江軍打到永平迫使努爾哈赤退軍回援算起,八個月後努爾哈赤才死。而且這個八月中,努爾哈赤親征蒙古,無數人見到它活蹦亂跳;東江軍多次奇襲後金重鎮,導致努爾哈赤數次千里回援。為什麼不說努爾哈赤是被東江軍打死的
  袁崇煥每年拿著國家400萬兩軍餉,龜縮在遼西,除了這兩場守城戰外,未打過一戰。毛文龍每年拿20萬兩軍餉,收復遼南,多次打到遼陽、建州城下。誰在一線奮戰?誰功績更大?
  在袁上台之前,朝鮮蒙古都站在明朝一邊,迫使後金疲於奔命。袁上台後不久,就停了蒙古人拿金軍首級換賞銀的交易。後來後金進攻朝鮮蒙古,朝廷命袁出兵牽制,袁拒不出戰,反而私下與後金書信密切。最後朝鮮被打服,蒙古各部被收編。於是後金直接穿過薊遼督師袁崇煥所駐守的薊州,打到北京城。
袁崇煥被凌遲的罪名在《崇禎長編》裡記載得很詳細:「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余俱釋不問。」(《崇禎長編》卷三十七,崇禎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每條大罪都證據確鑿,這是明清雙方史料都記載的清清楚楚的事。
(2008-07-0316:57:57)

第六大網友:質疑反間計

所謂中了「反間計」,這裡我不討論他的真假,只談其是否有必要。
袁與後金議和的書信,這裡不管是袁給後金還是後金給袁的,反正是有一封談到了要斬毛文龍,而後來果然發生了袁本身沒權,又沒有授權的情況下,矯制殺了毛的事件。
請問,後金要想殺袁或至少讓袁被罷用,只要後金把這封議和書信內容公開出去,還用施任何反間計嗎?這個可比反間計管用多了,即使皇帝還信任袁,那麼最好的結果也是肯定要被罷免的。
  為何要用反間計害督師乎?有督師,方有我大清。此乃先有雞,後有蛋之理,後來學者切莫搞混其中道理。我大清草創,百廢待興。旗丁缺甲少奴,自有督師歲費三百萬軍餉成關寧軍而送之;天公不作美,我大清遭災,自有督師開邊關互市而濟之以米,督師之恩,不啻於再造;毛師制肘,而督師除之,毛麾下諸將皆畏我大清之威而降之。督師者,我大清之生間是也。未幾,督師為敵酋崇禎所害,而我大清不久亦有天下。思督師之功,而無有可報之處,乃佯稱督師反間之死,為其死後曝大名也。亦是我大清於功臣有始有終之也。
(2008-07-0322:08:18)

第七大網友:袁崇煥是秦檜二世

有人說,袁崇煥下獄後關寧軍譁變,祖大壽投敵,說明袁大人冤枉,受到士兵擁戴,我感到很受啟發.
岳飛下獄,舉國上下上書鳴冤,但是部隊沒有投敵,他手下大將有的被貶斥,有的被處死,但沒聽說有人投敵.他死後,人們自發懷念他,造了秦儈的跪像,之後宋孝宗為其平反.
  袁崇煥下獄,關寧軍當即譁變,祖大壽破山海關而出,袁崇煥死時,萬人空巷盛況空前,大約有近萬人搶到了崇煥之肉而生食之,並以此炫耀為能事。之後仍是罵聲一片,清朝乾隆大帝為袁崇煥平反.
  岳飛泉下有知,知道有人把自己與袁崇煥相提並論,不知是何感想?
  按照某些人的邏輯,岳飛部下沒有人投敵,部隊也沒有造反,是不是說岳武穆比袁大帥要不得軍心多了?
  金人想殺岳飛,殺不了,秦儈幫了手
  滿清想殺毛文龍,殺不了,袁崇煥幫了手相比秦檜,袁崇煥還是差得遠了.
  宋金之和,是雙方各自殺主戰派.
  袁崇煥殺毛文龍,如果能換來後金殺多爾袞鱉拜的話,那還勉強能跟秦檜殺岳相比.
  另外,秦檜殺岳飛是趙構授意
  袁殺毛文龍卻是矯詔.
  秦檜比袁崇煥,秦檜是壤的話,袁崇煥則是地獄了.他們是地壤-地獄之別.(跟天壤之別差不多,只不過天壤之別一詞太抬舉他倆了)
(2008-07-0322:13:03)

第八大網友:毛、袁在同一頁史書上的記載

《大明熹宗實錄》關於毛文龍和袁崇煥在同一頁上的有趣記載
  本來幾千頁的《大明熹宗實錄》我也沒精力去翻,只是百度袁崇煥吧有一個叫「玄一無相」的滿遺,從親滿學者陳生璽教授的文章中,找出一段偽造的污衊毛帥的文字,硬說是《熹宗實錄》上的,以此來污衊毛帥,我回家仔細閱讀《熹宗實錄》,並沒有找到那段文字,卻找到了一些滿遺們不希望看到的東西。
《大明熹宗實錄》卷三十八天啟七年四月第4022頁上,記載著「毛鎮援麗截奴,三戰三捷,已困奴與銀杏江矣」,並對毛文龍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是「力遏狂鋒之毛文龍」,這是對毛文龍在丁卯之役表現的評價。
  丁卯戰役的歷史背景:當時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岳托、碩托等多位旗主、貝勒率八萬滿軍大舉侵朝,一度佔領鐵山,殺害了毛文龍100多口族人,毛文龍不顧滿軍勢大,毅然率軍反攻,五戰連捷,粉碎了滿軍佔領朝鮮的計劃,收復鐵山、瓶山、昌城、宣州等大片領土,史稱「瓶山大捷」,《熹宗實錄》第4022頁的記載,就是關於此戰的,當時戰役還沒結束,所以稱「三戰三捷,困奴與銀杏江」。
  同時在這一頁上,還有一則有趣的記載是關於袁崇煥的,當毛文龍在前線與滿軍浴血奮戰的時候,袁崇煥在做什麼呢?原來是「巡撫袁崇煥疏頌魏忠賢功德請與寧遠建祠」,哈哈,這可是白紙黑字,賴不掉的。
  丁卯之役,滿軍派出八萬大軍,可見其對東江鎮的重視程度。當時朝廷嚴令袁崇煥支援,袁崇煥都找各種藉口不去,派9000人到三岔河做了做樣子。若非毛帥浴血奮戰,朝鮮已非為大明所屬,而袁崇煥這時候忙著寫文章歌頌魏忠賢並申請在寧遠給魏修生祠堂,這種對比實在是太鮮明了。
  值得一提的是,袁崇煥後來殺毛文龍的十二大罪狀,其中有兩條:
  一是所謂「鐵山之敗,喪軍無算,掩敗為功」,鐵山之役,也就是丁卯之役;二是所謂「拜魏忠賢為父,塑冕旒像於島中」,對照大明信史《熹宗實錄》本頁的記載,這兩大莫須有的「罪名」還真值得諷刺阿。
  毛帥和袁崇煥,很巧合的出現在一頁史書上,留下了榮耀和無恥兩種不同的記錄,在閻崇年等人不斷篡改歷史,吹捧袁崇煥的今天,讀到這些記錄,實在是百感交集,感慨萬千啊。
(2008-07-0322:26:33)

第九大網友:袁崇煥能獲諾貝爾和平獎

現在,很多人把袁崇煥與岳飛並題,稱他們都是「民族英雄」。此論大繆!
  岳飛力戰,不斷挑起金宋矛盾,阻止大金統一中國,妨礙民族融合。如此典型的分裂罪行,應人人得而誅之!現在將他定為「抗金英雄」,已經算給他面子了。
  而且袁崇煥呢,早就拋棄了過時的封建愚忠。不為一家一姓,不為狹隘的一國一民,而為人類大同,一生致力於排解民族矛盾。
  天啟六年正月寧遠大戰,袁崇煥不顧高第的撤退令,執意不將覺華島上的大批糧食、物資、輜重、船隻撤往後方安全地區。反而四門緊閉,不動如山。後金圍攻寧遠數日不下,只好搶掠附近的覺華島。而且據說努爾哈赤在此被大砲擊中,奄奄一息。從努爾哈赤隨後的親征蒙古、八個月後才死來看,袁崇煥的大砲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讀史至此,如此中流砥柱,寧我無比神往。可惜後金因毛文龍抄襲永寧而倉促撤退,在寧遠外只圍攻了幾天,要不然袁崇煥一定能轟死努爾哈赤。最後在後金撤退之時,滿桂不顧袁崇煥禁令、不顧國際人道主義關懷,毅然出城襲擊移動遲緩來不及撤退的輜重部隊,斬首兩百,偽明號稱「寧遠大捷」。這無疑加深了滿漢矛盾,不利於民族融合。
  在努爾哈赤死後,袁崇煥心有不安,深嘆這樣沒意義的戰爭沒必要打下去了。於是派遣喇嘛弔信努爾哈赤,想與後金議和。
  可惜大閹賊魏忠賢聽聞袁崇煥議和後,不顧袁崇煥之前為他建祠,向上讒言,使得袁崇煥罷官,失去了一次調解民族矛盾的機會。
可氣袁崇煥不死於清兵之手,這種蠢才早死了免得翻案,去當英雄,別再讓人噁心。
  袁崇煥被罷免後,盤州、海州連連被東江軍攻下,東江基本已經控制了遼南地區,明朝開始考慮東江鎮的移鎮蓋州的問題。從此民族矛盾不可收拾,後金對毛文龍恨之入骨。
  幸好此時崇禎帝登極,翦除魏忠賢,被魏忠賢壓迫的官員們紛紛復職。而袁崇煥用「五年平遼」博得了皇帝青睞,授予薊遼督師的重職。
  袁督師每年拿著四百萬兩銀餉,是明末朝廷的七成稅收。可袁督師沒有主動出擊一次,沒有主動挑起民族矛盾。而是賣糧給後金盟友科爾沁蒙古,雪中送炭,以表誠意。而後金表示,他們與毛文龍的東江軍有不共戴天之仇。若毛在一天,民族矛盾不會解決。於是袁督師禁海斷絕東江軍糧道,隨後以「十二斬罪」殺掉毛文龍。
  毛死後民族矛盾得到了緩解,皇太極為了表示「能戰方能和」,突破喜峰口入關。而袁督師積極配合,以前就把薊鎮精兵派去寧錦了,此時更讓趙率教帶領三五千人去驗證滿蒙聯軍的實力。同時把勤王部隊悉數遣回,使得後金安然潛行薊州,直達北京城下,天子眼前。
  為了避免誤會,袁督師星夜回援,六天從薊州走到京師,只比遠在山西的滿桂晚了一天。袁督師試圖解釋誤會,「攜潛喇嘛」、「堅請入城」,可崇禎不許。幾天後滿桂被關寧潰軍的流矢擊中,被袁的政敵利用,導致袁督師入獄。八個月後,袁督師因「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縱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又攜潛喇嘛,堅請入城」這些國際主義行為慘遭磔刑,愚民們生啖其肉!
  直到一百多年後,乾隆把偽明那些侮辱袁督師的資料統統列入禁書名單,這才替袁督師平反。
  嗚呼!袁督師早生了三百年,如果是現代,一定能拿到諾貝爾和平獎。
(2008-07-0322:51:25)

第十大網友:袁崇煥是清朝包裝推出的「大英雄」

倒不是要借金庸先生當墊腳石用,金庸著《碧血劍》時正忙於碼字賺錢,沒工夫仔細研究史料,而是直接把清編《明史》「拿來主義」,可以理解,也無可厚非;而《竊明》的資料依據多來自《滿文老檔》、《明熹宗實錄》、《清太宗實錄》、《滿洲實錄》、蔣良騏《東華錄》、王先謙《東華錄》、《八旗通志》、《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清朝開國方略》、《清史稿》等。乾隆要收服漢民之心,用袁崇煥凸顯明朝之腐朽,對袁進行美化、包裝不足為奇,但把清朝所有史料都給改改,就不會覺得有那個必要了。
袁崇煥是明末被北京民眾生啖其肉的「漢奸」?還是清朝包裝推出的「大英雄」?
仔細看了遍《袁崇煥評傳》,其實文內自相矛盾的地方就已很多。
  一、努爾哈赤之死
  努爾哈赤之死是袁崇煥的主要功績。
  但現在已經有很多人進行了論證,努爾哈赤絕不是被袁崇煥寧遠之戰的大砲轟傷了,也不是此戰敗退後鬱鬱而終。《閱化堂筆記》記載,寧遠之戰後努爾哈赤並沒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車,試演火器」,並且到「遠邊射獵,挑選披甲」,四月,他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之後確實到溫泉療養過,後去世。但請注意到,努爾哈赤這年68歲,在久經戰亂的年代,這個年紀不小啦,何況這個強盜頭子是個《三國演義》迷,經常兵行險招、餐風露宿的,就是沒個風濕、椎間盤突出的,大限也該到了。
寧遠之戰,本不是袁崇煥的成名戰。袁緊閉寧遠城門,斬首二百餘級還可能是努爾哈赤撤兵時,手下的大將滿桂帶家丁出其不意地獵殺所得;當時遼東經略高第搞堅壁清野,唯一值得搶的,除了寧遠城,就剩下囤積大量物資的覺華島,「守兵七千被殺」,物資損失了個乾淨(焚燬?笑話,周圍壓根沒有明軍威脅,後金軍窮得揭不開鍋,會捨得燒?)。努爾哈赤搶掠的目的達到了,大約覺得打寧遠得不償失,就退兵了。此後袁崇煥得到陞遷,但不是因戰功,而是因拒絕高第的撤退令,有敢戰的勇氣。8個月後努爾哈赤死去,才有人往袁崇煥身上攀功,說什麼受了炮傷。至於說努爾哈赤慘敗於袁崇煥之手而鬱鬱而終,更是胡扯。真的慘敗了,那麼首級為何就那麼點。至於說建奴以搶回同伴屍體為榮,才導致首級數量少,將在後面說到。
  二、寧錦大捷
  袁崇煥的成名戰,該算的上是1627年的寧錦大捷了。請看寧錦大捷袁崇煥的奏章:
  袁崇煥奏稱:皇太極採用人海戰術,靠人命填下了大凌河、小凌河、杏山、塔山、松山、連山等關外十七座城池,但明軍殺敵甚眾!惜敗,所以沒有首級。袁崇煥奏稱:關寧鐵騎和後金軍野戰大戰三場、小戰七十二場,仗仗皆勝!不過因為建奴以把同伴屍體從戰場上搶回去為榮,所以明軍沒有一顆首級地斬獲。袁崇煥奏稱:關寧鐵騎攜大敗建奴之餘勇,乘勝進入錦州堡、寧遠堡、大福堡堅守,並成功守住了這三座城堡!不過因為後金軍喜歡把屍體拖回去焚燒,所以沒有首級斬獲。袁崇煥奏稱:他用火海戰術對抗皇太極的人海戰術,比如錦州就連續炮擊後金軍長達二十四天之久,每天被關寧鐵騎斃傷的後金官兵就算不過萬也有數千之眾。袁崇煥稱:戰鬥最激烈的一天,明軍炮斃後金軍四千人!重傷垂斃者逾萬!皇太極只帶了一萬戰兵(外加幾萬輔兵、小車隊)來和袁崇煥的七萬關寧鐵騎對壘,當然經不起大小七十餘戰、戰戰皆敗。而且每天被炮斃幾千人、連斃二十四天了,所以後金軍就此退兵。
  史實應該是皇太極打下十七座城、搶了大量物資就該笑開懷了,所謂的戰功完全是袁崇煥妙筆生花,閉門不出就等著後金軍撤兵。試想,當時遼東受小冰河災害長達70年,後金軍完全是窮得不行才在打、殺、搶中壯大起來,其時滿族人口不過幾十萬,人丁自然重要,但死人就沒那麼要緊了,還要冒死搶回屍體。就是大清朝時也沒見有搶回屍體的光榮傳統。
  當時還有另一個對後金作戰的主方向,即東江鎮。其總兵官是毛文龍,1621年在後金迅猛崛起的時候,「偵得鎮江城中空虛,……率二百二十餘人夜襲鎮江,……鎮江大捷以後,全遼震動,寬甸、湯站、險山等城堡相繼歸降毛文龍,一時間『數百里之內,望風歸附』」,後來起起落落,敗了再戰,幾乎以一人之力開創了東江根據地。此後多次與蒙古部落、寧遠明軍遙相呼應,後金軍去進攻別人了,他就伺機出擊,攪努爾哈赤的老窩;後金軍回軍了,他就快速撤回,扼險堅守,游擊戰術打得出神入化,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先後斬殺後金軍首級千餘,但從來沒說過因後金軍「以搶回同伴屍體為榮」而得首級太少。
  三、與後金議和
  公正來講,袁崇煥與皇太極議和,倒不能說他通敵。彼時明朝政經凋敝,主昏臣庸,遼東耗費大量軍餉,而官吏又大肆貪污盤剝,苛捐雜稅壓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議和可以暫時緩和朝政局勢,畢竟有金元之敗走,當時即便皇太極也沒信心就能吃下偌大個明朝;而上上下下都認為遼東只是個芥蘚之疾,休養幾年,明朝會壯大得更多。但明朝有鑑於宋朝「澶淵之盟」的苦果,立朝之時就立下了絕不與韃子議和的國策,甚至遭逢「土木堡之變」,英宗皇帝都被蒙古擄了去,也絕不議和;而且議和也會嚴重打擊當時還與明朝交好的蒙古諸部(除科爾沁蒙古)和朝鮮。試想,對大明燒殺搶掠、攻城略地後還能講和,這樣的好事誰不想幹;明朝又如此孱弱,遊牧民族必然會趁火打劫,狼煙四起。事實上明與後金有過幾次議和,雖未成功,卻大大地傷了多次幫忙牽制、敢於和後金作戰的蒙古諸部和朝鮮的心。
  四、擅殺大將毛文龍
  袁崇煥的寧錦大捷的奏章寫的再好,還是被以消極保守的理由免了職。幸好,天啟帝死,崇禎帝即位了。袁又一次得到了被賞識的機會。這次袁終於放了衛星,聲稱「五年平遼」,得到了管理遼東全境的無上的財權、人權。
  袁其實深知靠整兵訓武是打不了後金的,但大話既講,總要想個辦法。議和是個法子,但朝廷肯定不接受,與後金有深仇大恨的東江鎮總兵官、一品武將毛文龍也不會同意。毛文龍一家300餘口慘死了努爾哈赤手中,畢生都投在與後金軍的戰鬥事業中。不過皇太極從來不會把希望寄託在議和上,他要確保對自己有利,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砝碼,要袁殺了毛文龍。
  毛文龍對後金的牽製作用和對其腹地的威脅都極大,以致於熊廷弼、孫承宗都曾給予東江鎮和毛帥高度的評價。1624年到1627年毛文龍曾五次兵襲後金,給滿洲人造成了一定的軍事壓力。有毛文龍在,後金方面就不得不隨時提防他的偷襲,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就有毛文龍的士兵鑽出來,給後金軍來一下子。毛文龍在暗處,而滿洲人卻在明處;毛文龍可以隨時主動地挑選騷擾攻擊滿洲人的地點時間,而滿洲人是明知毛文龍就在那個皮島上,卻因為沒有水軍而無可奈何。只是毛不肯或說不會附和腐敗的官僚體系,得到的軍餉和朝廷物資少得可憐,裝備和戰鬥力相對較弱。又因比後金軍還窮,後金軍始終不願花大氣力對付東江軍,怕得不償失。
  這樣的事情袁崇煥幹起來就簡單了,堡壘從內部總是容易攻破。
  崇禎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袁崇煥矯詔將毛文龍斬於雙島。此後東江鎮群龍無首,遂不成氣候,再起不到牽制後金的作用了。毛文龍背靠朝鮮作戰,還起著聯絡朝鮮共同抗擊清軍的作用。只要毛文龍在,朝鮮就敢於抗擊後金。毛文龍一死,朝鮮立即投降了後金,後金沒有了後顧之憂。
  毛文龍作為一品武將,被袁如此輕殺,還直接寒了天下士卒的心。本來明朝為防止武人權重叛亂,已經把文人的地位(後期太監監軍,權力也很大)提到足夠高的位置。但即便明朝皇帝要殺一個功勛武將,也要找夠藉口、走夠程序才動手。現在簡單了,文臣不高興了就可以給你按個罪名再殺你,哪個武將還用心殺敵。
  五、五年平遼平到北京城
  現在該考慮議和中的朝廷必然不接受的問題了。
  能不能讓後金在皇帝和百官面前展示一下武力,讓他們轉換下思路呢?於是就有了1629年12月底後金軍打到了北京城下的「己巳之變」。或許袁和皇太極達成了協議,或者彼此間心照不宣。只有這樣才能解釋袁崇煥後來的做法。
  首先,袁,或者說朝廷執行了錯誤的少數民族政策,春天開馬市用糧食救濟了蒙古哈喇慎部,而這個蒙古部落冬天就給皇太極帶路去打北京城。很難說救濟蒙古哈喇慎部的糧食有多少到了後金的嘴裡。
  然後,1629年11月中下旬,沒有了東江鎮威脅的皇太極率十萬清兵(大量的還是輔兵,小車隊,是來拉東西的)繞道蒙古,12月11日突破長城喜峰口,攻陷遵化。京師震動而戒嚴,同時詔令各路兵馬勤王。正在山海關附近的袁崇煥部,於12月24日在後金部隊抵達之前兩天趕到薊州。袁崇煥本應將來犯之敵阻擋在薊州至通州一線,在此展開決戰,以確保京城安全。皇帝也給流淚袁崇煥組織各支勤王軍的權力以方便行事。
  但袁崇煥的作為匪夷所思。他將趕到的各路軍隊部署到其他防線,率關寧軍坐守薊州,並向皇帝承諾「必不令敵越薊西」。但皇太極在沒有受到任何阻攔的情況下直接通過天險薊門關,兵逼北京。袁崇煥在發現被後金軍越過防線後也並未對後金軍進行追襲,而是經另一條道路趕到北京。六天後,於12月30日晚袁崇煥抵達北京廣渠門外,此時後金部隊已經到達北京城外4天,燒殺搶掠無數。
  即便不論袁的少數民族政策,不考慮袁在後金軍繞道攻來的失職;僅談論薊州之失就夠了。薊州總兵劉策先期趕到,指揮5000真定軍在城外可供通行的1000米寬的要隘處紮下了營寨,把後金軍地主力堵了兩天,不出意外的話再堵些日子都沒問題。但袁崇煥一到薊州,把劉策的兵調去守衛無關大局的密山水庫了,來援的其他軍隊也打發走了;然後2萬關寧鐵騎接防,卻離了營寨退回城裡,一天後後金軍就「潛越」了。軍事水平上簡直直追趙括。
此後就更是笑話了,袁帶關寧鐵騎奔回北京城後,就剩了9000兵了,一仗未打還要入城修整,沒得逞後與後金軍作戰,耗費大半遼餉打造的所謂精騎一觸即潰。滿桂帶的兵一路騷擾攻擊後金軍主力,在北京城外還敢於同後金軍拚殺,潰敗後靠向關寧軍還遭到友軍箭射。
  「五年平遼」的大言猶在耳邊,第二年後金軍就打到了北京城下。面對崇禎的責問,袁崇煥「不能答」。這樣的袁崇煥,換了哪個皇帝能不把他撤職下獄。而且還關了半年才殺,怎麼也不能說像曹操殺水軍都督蔡瑁那樣一時激憤,中了反間計。
(2008-07-0321:24:56)

第十一大網友:《竊明》作者說

在《竊明》這本書中,借主角的口說出筆者的賣國賊的理解:那就是出賣國家利益來謀取私利,並因為他的行為而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人。
  在本書結束後,筆者在和讀者交流時曾經有一連串的疑問:在戰爭時期不顧朝廷三番五次禁令,一定要把軍糧賣給敵軍,並導致敵軍利用這批軍糧進攻本方首都的行為,是不是賣國行為?在戰爭期間,前方的軍事指揮官瞞著國家和政府,私下與敵人進行議和,然後造成本方外交上的極端被動,這是不是賣國行為?
其次是袁崇煥擅自殺害毛文龍的問題,這個情況和上面的情況相似,所有的明朝資料都指出袁崇煥是非法殺害前方抗戰將領,而且這導致敵兵沒有後顧之憂,從而可以發起進攻北京的戰役。而清修《明史》中,也認定袁崇煥是非法殺害抗戰將領毛文龍,唯一不同的是,《明史》中並沒有說有毛文龍在後金軍就無力入關,它只是語氣淡淡地說道,「文龍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數十萬分道入龍井關、大安口。」
  我注意這個「甫」字,既然明人的看法和清修《明史》在這個問題上並無對立,我在《竊明》中也把毛文龍死亡描述為後金軍得以大舉入關的前提條件之一。
另一個問題就是賣軍糧問題,毛文龍死後後金軍開始收集軍糧準備進攻北京,袁崇煥則開始向後金出售軍糧。袁崇煥到底為皇太極提供了多少用來進攻明朝的軍糧是個有爭議的問題,書中都沒有明確記載,比如《明季北略》中就是一句「邊儲始渴」,說袁崇煥把明軍自己的軍糧都賣空了。袁崇煥向後金軍賣軍糧一事,有明朝自己的記載,甚至還有袁崇煥自己奏章,稱他賣軍糧賣得有理、稱他軍糧賣給的不是後金軍而是蒙古人。
  當然,我們知道這些買軍糧的蒙古人早在崇禎元年就接受了皇太極的改編,成為後金蒙古八旗中的最早的兩旗,而袁崇煥是在崇禎二年賣他們軍糧。更誇張的是,歷史上明廷也知道他們已經後金軍的一部分,早在袁崇煥賣糧前,明廷就明確指出這些蒙古人已經投奔敵方,所以崇禎皇帝堅持要袁崇煥停止向後金軍出售軍糧。而袁崇煥抗旨繼續出售軍糧,還向崇禎皇帝信誓旦旦地保證:這些蒙古人「必不敢誘奴入犯。」
  我們現在也知道,這蒙二旗在購買軍糧後,作為後金軍的一部分一起進攻北京,對賣糧問題,為袁崇煥平反的清修《明史》採用不予置評的態度。
  相對與抗旨賣糧給敵軍,袁崇煥還對前線的抗戰友軍採取經濟封鎖,和前一個問題類似,明朝人和袁崇煥自己的奏章一致證明:運給遼東前線抗戰官兵的軍糧原本是從不凍港登州出海,袁崇煥先是找藉口把它挪到封凍的覺化來發,然後藉口港口封凍停發,等春季解凍後再拒絕運送三個月之久,前後斷糧大約七個月之久。
這個問題的主要爭議也不是在有沒有這件事情上——因為袁崇煥自己的奏章都能證明他就是這麼幹的。主要爭議在於是不是造成了嚴重的後果,這個明朝的史料有互相矛盾之處,有的記錄說前線官兵因為飢餓而自相殘殺,有的則說沒有太嚴重的後果。
  在寫《竊明》這本小說時我採信有嚴重後果的說法,因此在小說中描寫了相關情節,為什麼如此呢?這是我根據一般常識作出的判斷,就拿廈門的鼓浪嶼來說吧,這個島上的居民應該家家都有些存糧,島上的商店和超市也有糧食儲備,肯定比三百年前的人均糧食擁有量大很多。
  但是如果突然封鎖鼓浪嶼七個月,按照類似袁崇煥「不許一米一豆出海」的命令來執行的話,我相信這對鼓浪嶼居民的人身安全也會造成巨大威脅。
  考慮到袁崇煥私自與後金軍議和,考慮到他慷慨地向敵方出售大量軍糧,考慮到他是在與地方議和期間突然下令對遼東抗戰官兵實行飢餓攻勢,這實在很令人齒冷。更何況在他禁止運糧食給遼東抗戰官兵後,前線抵抗後金軍八年的遼東官兵曾想自己出錢、或是向商人借貸來為自己和家人購買充飢的糧食,但袁崇煥嚴令商人,就是抗戰官兵自己出錢也不許賣糧食給他們。
  當聽說閻崇年先生是治史四十年的學者後,我滿懷熱情地收看過閻崇年先生的講座。但是我個人以為:閻崇年先生的史料不具有壓倒性的說服力。
  比如閻崇年先生認為袁崇煥指揮的寧遠之戰是一場大捷,這個認知和我的認知相反;閻崇年先生也認為袁崇煥在寧遠之戰中打傷努爾哈赤,這個認知也和我的認知相反。
  我的認知建立在寧遠之戰明軍記載的殲敵數是二百多,清修《明史》記載的傷亡總數也不過五百,而僅僅在覺華一地,明軍的損失就超過萬人。更不要說在筆架山、在右屯、在錦州、在大凌河丟棄給敵兵的無數物資。
  我認為雙方損失高達一比五十的話,那無論如何也不能稱為勝利或是大捷。所以我的觀點是寧遠之戰是不是大捷非常可疑。
  寧遠之戰發生在天啟六年正月,努爾哈赤死於天啟六年八月,享年六十八歲。而在黑火藥時代,被十八磅的鉛球以時速上百公里的速度擊中的話,人立刻就會被打得粉身碎骨。就算打在四肢上僥倖一時不死,鉛彈上的泥土和火藥殘餘也足以引發致命的感染,這種感染即使在擁有抗生素的今天也是非常危險的。更不要說在這幾個月裡努爾哈赤還曾出征千里與林丹汗作戰,還曾遠征赫圖阿拉,還曾在鞍山和毛文龍做迷藏。因此,我認為說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負傷也是非常可疑的。
  歷史上皇太極攻入關內後,曾經被保定總督劉策指揮的五千真定兵堵截在薊門。薊門這個地方是名將戚繼光選定的關隘,是燕山山脈上拱衛京畿平原的最後一道關口。袁崇煥接過指揮權後,把劉策還有他的部隊從關鍵的薊門地區趕去百里外密雲水庫。
  袁崇煥把劉策轟走後,皇太極就得以從薊門直接侵入京畿平原,在皇太極通過薊門的時候,袁崇煥帶領著兩萬軍隊既不進行抵抗,也不向後方的軍隊和民眾發出警報。這當然造成了京畿百姓的巨大傷亡和生命、財產損失。
我的問題就是,袁崇煥支開一線與敵兵浴血奮戰的明軍,然後縱敵入關的行為到底屬於什麼性質?
  單說薊門一戰。歷史上眾人大多認為袁崇煥是縱敵入關,他最親信的鐵桿辯護說袁崇煥不曾發現敵軍,敵軍是「潛越」薊門。薊門是一個方圓幾里的關隘,堵在燕山山脈一個狹窄的孔道上,也正因為地形險要,劉策才能帶領著五千兵馬把皇太極的入侵大軍攔在關外,保護背後的平民百姓不遭到姦淫擄掠。
而在袁崇煥把浴血奮戰的明軍調走後,後金軍就堂而皇之地從袁崇煥面前過關,很難想像袁崇煥怎麼可能發現不了敵兵。
  正如一位網友曾經評價過的,幾萬人可能從一個人眼前「潛越」,因為那個人睡著了;一個人也可能從幾萬人眼前「潛越」,因為那個人是詹姆斯.邦德;但幾萬人絕不可能從幾萬人面前「潛越」。不知道閻崇年先生怎麼看待這個問題?袁崇煥可不可能不知掉幾萬敵兵從眼前經過?如果答案為是,那皇太極和他的幾萬人都會隱身術麼?如果答案為非,那袁崇煥支開正在抵抗的友軍,然後眼睜睜看著敵兵入關,既不抵抗也不報警該當何罪?


第十二大網友:說一說真實的明清

十五至十七世紀的中國,社會的開放程度和商業發展雖然比不上十至十二世紀的宋朝,但國家仍然強大,經濟和科技領先全球。明朝經濟十分發達,萬曆年間中國GDP佔世界的80%。當時江南等地已經出現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而且明朝重農抑商的思想較少,不像落後的滿清貴族,完全延緩了中國的發展。在所謂的「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明代末年。明末崇禎時有田783萬頃,到乾隆31年(1766)才恢復到741萬頃,可見清朝過了一百多年才恢復到明末的生產規模。而最高的記錄是嘉慶17年的791萬,僅僅超過明崇禎時期7、8萬頃。
  明朝有著輝煌地音樂藝術成就,比如十二平均律就在明朝被提出,這還是現在音樂地奠基石——但在它卻不能生存在它出現的母國大地上,因為它被滿清禁毀了。
明朝地醫學正在努力發展,比如中醫也第一次提出人是用腦而不是用心在思考——不過它失去了進一步發展地機會,因為這些新地理論被滿清禁毀了。
  明朝翻譯了幾何原本……明朝的婦女都知道的球可能會是圓地並為此展開爭論、還為此寫下筆記……明朝有人準備寫下技術書籍,介紹如何煉鋼煉鐵——這些書籍都被滿清禁毀了。自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100年間,是我國科學技術史上一個群星燦爛的高峰時期,各種科學成果異彩紛呈,同時出現方以智、李時珍、徐光啟、徐霞客、宋應星五位科學巨人以及朱載堉、李之藻、王征等眾多科學家。中國的科學學科體系已具雛形,與西方相比毫不遜色。明朝科技十分發達,軍事上已經出現了類似於現代坦克和地雷的武器。而且願和外國交流,引進了當時世界海上強國葡萄牙的大砲。清朝科技研究幾乎停止,林則徐廣東禁煙時,民間有人獻上所謂威力極大的火炮,其實僅僅是明代最普通的軍事裝備。明代中國的海軍極其為強大,戰船都配備當時最強大的火炮,而到了鴉片戰爭時期,中國人竟然好像頭一次見到這樣的戰船,而不得不驚嘆「船堅炮利」。直到現在,每一本關於近代的歷史書上都會寫著,「中國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而不知在明朝的時候,我們的船和炮一點也不遜色西方!
  明朝末期,對外極其開放。鄭芝龍在官方的支持下曾經發展成為擁有三千多艘海洋貿易船隻,超級龐大的海上貿易集團。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和鄭芝龍集團競爭,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貿易上,都是如此。
  順治皇帝平均每年發動一次文字獄,他兒子平均每五年一次,他孫子平均每兩年一次,而他重孫子弘曆也就是乾隆,竟然平均每年發動兩次文字獄!文字獄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終極關懷,對人權、對人性的思考也都在中國大地上滅絕了,荒謬的金石學、魚蟲學冒了出來,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再是有生命的形體,而被博物館化。因此,歷朝都有的大思想家在清代夭折了,只有讀死書的老儒,而明朝產生了王陽明、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空前的大思想家。至少佔了中國歷史上重量級的思想家的一半。
  乾隆還編寫四庫全書,宣佈華夏只有三千本書是可以存在地,禁毀而留書名則有近七千本,至于禁毀而不留書名地更是不計其數——天啊,不要說煌煌兩千年華夏,僅在明朝、僅天啟皇帝批准刊行地書籍就有兩萬餘本。
  明末人口達到一億人,滿清入關屠殺後剩了四千萬(含災亂減少),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比之日寇猶有過之,僅四川一地就少了300多萬人口(清史把這筆帳算在張獻忠頭上),在以後地近三百年來,大規模地屠殺更是一起接著一起,受害者比以往兩千年曆次屠殺加起來都要多。滿清同樣是蒙古族有史以來最兇殘地敵人——對蒙古族厲行減丁政策,蒙古各部只要超過男丁上限,那麼就要靠抽籤來殺死多出來的男丁以進行減丁。這種無差別屠殺甚至包括愛新覺羅家族的鐵桿科爾沁蒙古,科爾沁蒙古的男丁上限是8萬,順治和康熙屠殺起科爾沁來也是一樣不客氣,短短40年裡,僅科爾沁蒙古的男丁,他們父子倆就屠殺了30萬。滿清同樣是回族的敵人——滿清對回族各部進行了持之以恆的種族滅絕工作,並制定了「以回牽漢,以漢制回」地政策,極力挑撥種族仇恨,鼓勵回漢種族仇殺。滿清也是苗族的死敵……也是彝族的死敵……
(2008-07-0321:28:22)

第十三大網友:袁崇煥被懷疑為漢奸的事主要有如下9件

一、犧牲覺華島換來的「勝利」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在後金糧食緊缺陷於困境之時,袁崇煥抗命不遵,執意不將覺華島上的大批糧食、物資、輜重、船隻撤往後方安全地區,而且還將島上軍民滯留在危險的地方不管不顧,自己龜縮於寧遠城內,連事先將覺華島軍民撤入城中的動作都沒有,最終導致了覺華島上數萬軍民被屠殺,糧食、物資、輜重、船隻被洗劫、焚燬一空。而實際上袁大人是早就接到了後金入侵的諜報,所以他有意放棄覺華島的舉措非常可疑。實質上整個過程中是袁大人「喪軍無算,掩敗為功」。
  二、面對空虛的瀋陽拒不策應友軍和盟友
後金為了打破明朝對其經濟和軍事封鎖圈,攻擊朝鮮之時,袁大人再次抗命不遵,在瀋陽空虛的情況下,執意不援救朝鮮,拒絕策應東江鎮,按兵不動實施「觀望養敵」,在朝廷連續兩次催促下才敷衍了事,不僅讓後金使朝鮮向其屈服,還導致了地處「明、金」中間的蒙古部落對明朝失望和寒心,為最終投靠後金埋下了伏筆,還讓東江鎮蒙受了損失,失去了朝鮮的提供屯田土地,並被斷絕了朝鮮提供的軍械和糧餉,使東江鎮安置流民、出擊後金失去了絕大部分後勤給養,而這些費用將來得由明朝朝廷來承擔,給當時已經很拮据的明朝財政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且離散了明朝的盟友,又讓後金獲得了拓展空間。袁大人一意孤行的態度和造成的惡劣影響是十分可疑的。
  三、離奇緩慢的修城進度
  為了「盡快」將城池修築完成是袁大人放棄策應友軍和盟友的理由,可他的「進度」卻跟不上他自己說大話的速度。東江鎮和朝鮮遭受攻擊是從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到四月,在此之前袁大人就開始修築大凌河和右屯衛,又過了兩三個月,當後金來襲擊袁大人的城池時右屯和大凌河城池竟然還沒有修完……若從後金襲擊東江鎮和朝鮮算起,都足足有半年有餘的時間,若從寧遠之戰之後算,時間可長了得不得了。
  從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後金圍攻寧遠、焚燬覺華島算起,到來年正月,整整一年時間,期間後金並沒有南侵。天啟六年(1626年)四月後金曾征討過一次蒙古,之後因為毛文龍抄襲鞍山而折回,努爾哈赤於同年八月十一日死,死前還被毛文龍在瀋陽周遍和薩爾滸追殺過。努爾哈赤死後後金內部為爭奪汗位而耗了幾個月時間,期間後金沒有精力對外作戰,次年正月(1627年)侵略朝鮮,並沒有對袁大人這邊有什麼動作,而且此時袁大人還在和後金「議和」,所以他修城池的時間應該很充分,前後加起來足有一年半之多,但當後金進攻時他卻還沒有修完。
  後金軍先輕取明軍修築未完的大凌河、右屯衛兩城,在攻寧遠之時候又佔領了塔山等地,撤退之時一併毀之。袁崇煥雖然守住了「寧、錦」,但他用「議和」拖延時間爭取修築的城池幾乎都報廢了,且還犧牲朝鮮和東江鎮。袁崇煥所謂「敵知,則三城已完,戰守又在關門四百里外,金湯益固矣」化為了泡影;袁崇煥所謂:「倘城不完而敵至,勢必撤還,是棄垂成功也」倒是成為了現實,而「故乘敵有事江東,姑以和之說緩之」成為了一大敗筆,皇太極根本沒有議和的誠意,反倒是先把袁大人的兵給「緩了」,攻打東江、朝鮮後馬上就來襲擊錦州、寧遠。袁大人離奇緩慢的修城進度使他犧牲了東江鎮和朝鮮換來的時間,也沒有能將城池修築完成,這跟他之前拒絕策應盟友和友軍聯繫起來,不禁讓人懷疑他以修城池而不策應的真實動機。
  四、刻意將明軍引入死地
  袁崇煥因為「寧錦大戰」時不救錦州而遭非議,「暮氣難鼓」而辭,其職務由關內的王之臣接任。此時,總督薊遼的閻鳴泰上疏要求放棄了錦州,而且朝廷中也不少人反對設「寧錦防線」。與此同時,明朝前線將領也對守錦州提出異議,駐守該地的總兵尤世祿稱錦州「城池遭雨崩頹,萬不可居」(《三朝遼事實錄》卷17)要求撤往杏山。駐塔山守將認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別所」(《三朝遼事實錄》卷17)。兵部侍郎霍維華雖然認為錦城不能輕易放棄,根據眾將的異議他也不能不總結為:「賊至,則堅壁清野以待。」
  在諸多提出放棄錦州的意見中,總督薊遼的閻鳴泰上疏的力度最強硬,用辭也最為嚴厲說:「錦州遐僻奧區,原非扼要之地。當日議修已屬失策,頃以區區彈丸幾致撓動乾坤半壁,雖幸無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竊意今日錦州止可懸為虛著,慎弗狃為實著,止可設為活局,慎弗泥為死局。」《天啟七年七月實錄》。
  其實眾多的將領和大臣都認為錦州不可守主要是因為錦州的特殊地形。錦州地處小凌河和大凌河之間,由寧遠至錦州時又必須經過塔山、松山、杏山才能到小凌河,如果任何一處被制約,那錦州就和後方斷絕聯繫了,袁崇煥在「寧錦大戰」時無法有效增援趙率教,洪承疇在「松錦大戰」時救援不了祖大壽都是因為這個地理缺陷。解放戰爭期間蔣委員長的海陸空絕對優勢也在塔山受阻,最終無法增援錦州而吃了敗仗。可見錦州實在太不容易增援了,一旦被圍困則無法救援,「寧錦大戰」時若非毛帥攻打後金重鎮遼陽,皇太極是不會那麼快撤軍的,後來「松錦大戰」中明朝軍隊的失敗將提前上演。所以當時的督臣閻鳴泰在評價「寧錦大戰」時曰:「雖幸無事,然亦岌岌乎殆矣」,而他主張「錦州止可懸為虛著,慎弗狃為實著,止可設為活局,慎弗泥為死局」。他的斷言完全預見到了今後兩位將錦州「慎弗狃為實著」最終淪為「死局」之人物的結果,他們分別是袁崇煥、洪承疇~!
  明朝將領和大臣們經過廣泛而慎重的討論,並認真而深刻的總結實戰教訓以後,錦州守到次年二月終於放棄。應該說此時王之臣放棄錦州而守寧遠,既遵從了閻鳴泰的意見,又回到了孫承宗四年成功守遼的路子上。
到了崇禎元年三月,明軍已放棄完全錦州、塔山、杏山一帶。該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極派阿巴泰、岳托等率兵三千,破壞了錦州、高橋、杏山三城,並毀掉十三山以東台站三十一處,《滿文老檔》太宗朝第10冊記錄了這一事件。另有《清太宗本紀》記載:「五月辛未,明人棄錦州。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錦州、杏山、高橋三城,毀十三站以東墩台二十一。」
  從後金佔領錦州也放棄的舉動來看,為了攻打錦州付出了沉重代價的皇太極其實根本不想要錦州,他攻打錦州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消滅明朝軍隊和劫掠城池裡的糧食而已,這足以說明錦州並不是什麼「扼要之地」,閻鳴泰的斷言成為了現實。
  「寧錦大戰」之前,袁崇煥為了錦州這個「非扼要之地」空耗國家財力、犧牲戍邊將士,且放棄策應而導致友軍重大損失、盟友向敵人妥協已經是罪大惡極了,而袁大人重新上任之時卻以「且守且戰,且築且屯」的「守為正著」則可「五年平遼」之荒謬說辭哄騙崇禎,在明朝軍隊主動放棄錦州回歸正確選擇以後,又一次在重新在錦州大興土木,耗費國家極為有限的財力、物力,用銀子堆砌錦州這個巨坑,最終導致了「松錦大戰」明軍在錦州被圍點打援的全面失敗。袁大人的所作所為是非常值得懷疑的漢奸行為。
  五、有意削弱危險的薊門
  天啟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遷,召城大戰後薊門外的蒙古部落朵顏束不的部投降後金。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曾作過一次努力拉攏朵顏三十六家但失敗了。此時,薊門外就顯得形勢就緊張起來了,於是朝中許多大臣都提出薊門防務緊要,必須切實加強。
  可袁大人卻在此時調動兵力充實關外,絲毫沒有加強薊鎮的意思。《崇禎長編》中有這樣的記錄:「關內兵五萬五千三百四十五員名,關外七萬八千三百四十員名。」但到了十二月,關內關外的兵力「關外官兵七萬一千餘員名,關內官兵四萬二百餘員名」。所謂「關內」就是薊鎮,所謂「關外」就是遼東鎮,薊、遼設督師就是總領兩鎮。關內兵減少就是抽調了薊鎮兵力一萬多到遼東鎮,遼東鎮的兵沒有增加反而略有減少是因為當時關外已經在搞「清汰」,把老弱的兵卒淘汰掉用關內的精銳來充實,所以沒有形成大量「減額」。這個「汰兵減額」的方略是袁大人提出來的,《崇禎實錄》中有記載:「冬十月己丑,召廷臣於文華殿,以錦州軍譁、袁崇煥請餉疏示;閣臣求允發。上責戶部尚書畢自嚴;又曰:『崇煥前雲汰兵減額,今何仍也』?王在晉曰:『減汰,當自來歲始』。」由《崇禎實錄》的內容可以看出,當時薊鎮的汰兵是袁大人力導的,而且袁大人提前調動了兵力,以薊鎮的精銳充實關外寧錦防線。
  事實上若袁大人不大興土木修建錦州,並增加錦州的駐軍,明朝是有時間和財力提高薊鎮防禦能力的。而袁大人作為薊、遼兩鎮的督師不思增加薊鎮的兵力,卻選擇了臨時抽調寧錦的守軍以「增戍關門」的方式「往備順天」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完全是敷衍的態度,當皇太極真的從遵化入塞之時,在山海關的趙率教僅能帶上三五千人去增援,足以說明袁大人這種部署的虛偽。
  許多人討論薊鎮是否屬於袁大人直接統轄的問題,其實並不重要,朝廷不是不知道薊鎮薄弱,但兵員和糧餉都優先滿足袁大人的錦州了,想加強薊鎮也沒有辦法,在朝廷資源極為有限的情況下,執行袁大人方略必然導致「厚」錦州而「薄」薊鎮,有了這樣的傾斜朝廷上上下下自然有許多人都提出薊鎮應該加強。
但袁大人不是調整方略,而是上疏和危險的薊鎮脫離關係,袁大督師上奏崇禎,曰:「若順天等處,則聽督撫為政,臣不敢越俎而議者也。」
  是很卑劣的做法,他的不負責任最終才導致了薊鎮被突破,應該說袁大人「厚」錦州而「薄」薊鎮的方略是一個非常離譜的敗筆。
  若袁大人不修建眾人都反對而之前剛剛放棄且後金佔了也不想要的錦州,明朝沒有任何理由不加強薊鎮的防禦,薊鎮的防禦也沒有任何理由被削弱,而修錦州以後明朝有限的財力和兵力都耗在錦州了,薊門自然空虛了。
  六、不惜一切的以糧資寇
  天啟七年(1627年)林丹汗西遷,召城大戰後朵顏束不的部就正式降後金。在袁大人督師薊、遼時已經是崇禎元年(1628年)了,該年崇禎曾作過一次努力拉攏朵顏三十六家,這是崇禎元年九月的事情,但後來失敗了。袁大人在次年,崇禎二年(1629年)三月,又提出要給喀喇沁部開馬市,要用糧食接濟朵顏束不的部,這完全是以糧資寇。
  崇禎在袁大人上奏要開馬市後認為這是以糧資寇,於是連發詔書斥責曰:「據報西夷市買貨物,明是接應東夷,藉寇資盜,豈容聽許?」
  袁大人抗辯提到薊門防禦但重點卻是開馬市,袁大人的核心意思是若不開馬市「萬一夷(喀喇沁)為嚮導,通奴入犯,禍有不可知者。」同時,袁大人還保證他接濟的這些蒙古部落「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但崇禎駁回袁大人的上疏,崇禎強調:「西夷通奴,譏防緊要。奏內各夷市買布帛於東,明是接應,何以制奴?著該督撫嚴行禁止。」可袁大人還是置若罔聞。後來崇禎勉強同意,但告戒袁大人只能以口糧形式接濟,不餓死就行了,而且撫賞和剿滅相結合,如果有什麼異常直接撲殺掉,而袁大人始終認為他撫賞的蒙古部落「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均以撫賞和接濟。而不幸的是薊門外的喀刺泌部不僅為皇太極入塞帶路,並且為其籌備糧草。
  《明史記事本末補遺》中記載了翰林院編修陳仁錫在寧遠的見聞,其中提到朵顏束不的部派出兩千人的隊伍來寧遠買糧食,其中還有四百滿人諜哨——「建洲哨在束不的部內計四百餘人,不將弓矢」,這不是為後金買糧食還能幹什麼?這在當時的遼東已經是世人皆知了,陳仁錫提到當時的士紳「寧遠武進士王振遠、陳國威」等都知道此事,並且要求乘之「卒不及備,可夜掩而殺之」,可此時的袁大人不顧崇禎的斥責,明目張膽的在寧遠賣糧食給後金,這是多麼惡劣的漢奸行徑。談遷的《國榷》也有如下記載:「朵顏三衛及建虜大飢,三衛夷半入於建虜,束不的求督帥開糶於前屯之南台堡,互市貂參。邊臣俱不可,獨崇煥許之。蓋束不的為建虜積穀,謀犯薊西,雖有諜報,崇煥不為信。」
  綜上所述,可以說袁大人是頂著崇禎連續兩次駁斥,對所有邊臣的反對置若罔聞,還壓制要求剿滅為後金採辦糧食的諜哨之意見,一意孤行為饑荒中的後金置辦糧食,完全不惜一切的以糧資寇,是非常可疑的漢奸行為
  七、斷絕東江鎮的給養以「配合」後金蠶食明在遼南、遼東的控制區
  袁大人申請將東江鎮的軍餉、糧餉由他來發送,崇禎予以同意,於是袁大人拿到了東江鎮的給養,但袁大人非但沒有及時撥發給東江鎮,反而下令渤海各港口,不得發一舟一船往東江,不得售一米一魚與東江。與此同時,皇太極發兵猛攻東江鎮,到崇禎二年,東江鎮在遼南、遼東領土幾乎全部喪失,至四月,東江原本在遼東、遼南的數十堡只保有海州、橫山、鎮江、蓋州。
  在斷絕東江鎮的給養以「配合」後金蠶食明在遼南、遼東的控制區後,同年六月,袁大人斬毛帥於雙島。當時一共羅列了十二條罪名,其中最後一條名是:「開鎮八年,不能復寸土,觀望養敵,十二當斬」,這簡直顛倒黑白到極點了,就東江鎮現佔據的堡和島不說,這個東江鎮原本就是毛帥帶領兩百餘個家丁白手起家的,這個「鎮」都是從無到有的,怎麼能叫「不能復寸土」?袁大人在崇禎二年三月把糧食用來「資寇」、「養敵」,而轉過臉來卻把整個東江鎮餓得「人皆菜色」,在友軍遭受攻擊之時袁大人採取「觀望」態度,可最後居然還以「觀望養敵」的罪名污衊東江鎮,袁大人這種「厚」敵人而「薄」友軍、顛倒黑白的漢奸行為顯得十分的詭異和可疑。
  八、擅殺毛帥而為後金解除西征的後顧之憂
  早在廣寧失陷以前的1621年,正在練兵的游擊毛文龍就受王化貞、熊廷弼派遣深入敵後,聯絡遼民,以牽制和分散後金的兵力,當時他僅率家丁、軍士二百餘人,按照許多網友的說法真比李雲龍還不如,可後來毛文龍就是用這個班底在敵後策動了聲勢浩大、風起雲湧的反抗運動,被後金視作心腹大患,他所創建的東江鎮巍然屹立於敵後,成了牽制後金遠途作戰的一顆釘子,長期制約著後金南侵的步伐。
  天啟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龍攻克櫻桃渦、渦站。
  天啟二年(1622年)九月,毛文龍的部隊攻克滿浦、昌城。
  天啟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龍部攻克永寧等堡。
  天啟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龍與後金軍在涼馬佃大戰,雙方都付出了重大傷亡。
  天啟三年(1623年)春,後金反攻旅順毛文龍部被擊潰。
  天啟三年(1623年)毛文龍不斷派人深入後金,進行「煽惑」,致使大批遼民「叛去」,投向明朝。後金的許多貝勒大臣都認為:「毛文龍之患,當速滅耳!文龍一日不滅,則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寧。」
  天啟四年(1624年)四月,毛文龍沿鴨綠江秘密北上,進入長白山區,在高嶺、沙松牌大戰中大敗後金,後金僅軍官就有16人被俘。
  天啟四年(1624年)七月,毛文龍又於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嶺三場大戰,三戰三勝。
  天啟五年(1625年),海州(遼寧海城)所屬張屯的漢人秘密聯絡明將毛文龍派兵,襲擊本屯的滿人(《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4,8頁),同時在這一年,鎮江、鳳城、岫岩、長島、雙山、平頂山、海州、鞍山、首山、彰義等十餘處掀起了反抗後金的武裝鬥爭。
  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攻寧遠時毛文龍襲擊永寧,後金被迫回師。
  天啟六年(1626年)寧遠之戰後努兒哈赤於四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毛文龍隨即進攻鞍山,因後方吃緊努爾哈赤被迫回師。
  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至四月,後金以空虛瀋陽為代價精銳盡出,以重兵對毛文龍的東江鎮和朝鮮發動了「丁卯之役」,毛文龍奮起反抗在鐵山、瓶山、昌城、鴨綠江取得的「五戰而五勝」,但終因袁大人兩次抗命、拒絕策應、最終敷衍了事而貽誤了抄襲瀋陽的戰機,致使關寧軍在四個月的時間裡未能有效策應朝鮮和東江鎮,導致朝鮮和後金結為「兄弟之盟」,毛帥被朝鮮驅逐而退守皮島。
天啟七年(1627年)六月,皇太極攻「寧、錦」時毛文龍襲擊昌城、遼陽,迫使了後金再次回師。袁大人在「寧錦大戰」以後還特為毛帥請功:「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然數年牽制之功,此為最烈!」
  (《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八,天啟七年八月,遼東巡撫袁崇煥奏言;《兩朝從信錄》卷三十一,天啟七年八月,遼東巡撫袁崇煥上言。)
  毛文龍像一顆釘子死死的牽制住後金的尾巴,致使其不能遠距離、長時間的在外作戰,後金數次想根除毛文龍都沒有成功,但他卻死在了袁大人的手裡,讓後金能遠征林丹汗以及繞道千里長期襲擾關內。以前,每次後金主力出動毛文龍都會率領東江鎮乘勢出擊搗其後方,一旦沒有了東江鎮這個牽制,後金則可長途奔襲,進行遠距離長期的在外作戰。所以,皇太極在毛帥於崇禎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於雙島被殺的七天以後,即可宣佈「整旅西征」,並且讓薊門外的蒙古部落馬上趕造船隻,準備用其在老哈河轉運糧食隨大軍沿河入塞,這個部署在六月之前還沒有,而這即是將入塞的地點確定為薊門的標誌。
  袁大人先削弱薊鎮的兵力,把重兵放在錦州使關內兵力空虛,再開馬市為後金南侵準備好糧草,最後殺了毛帥毀了東江鎮解決了後金的後顧之憂,這一系列舉措親手促成了後金首次從薊門入塞,將他自己苦心經營的「寧錦防線」徹底的變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馬其諾防線」。而後金不僅於崇禎二年(1629年)繞道蒙古入塞,而後還有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四次繞道蒙古入塞,而這其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是毛帥被戮、東江瓦解,這種自毀長城的漢奸行為非常值得懷疑。
  九、薊西防禦戰中不可思議的失敗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極由遵化附近入塞。次日,山海關得警趙率教馳援遵化,但由於袁大人對皇太極的舉動絲毫沒有準備,且有故意防空薊門之嫌,所以山海關的兵力並不多,趙率教只帶領了三五千人趕赴遵化。
十一月初二至袁大人才從寧遠趕到前屯營,得報後金已經在圍攻遵化了。十一月初四,袁大人率兵到山海關,此時趙率教戰死於三屯營。十一月初五,袁崇煥率軍入薊,並以周文郁為掌旗官,周文郁曾是孫承宗身邊的人,他以第一人稱「余」所寫《遼西入衛紀事》是描述「己巳之變」的一篇紀實,其中有許多第一手資料,通過裡面的記錄能印證一些關鍵問題。十一月初六,袁大人到了永平,此時遵化已於十一月初三陷落,由袁大人之「汰兵方略」裁撤下來的汰兵打開城門,巡撫王元雅死。袁大人於榛子鎮接到崇禎聖旨,得調度指揮各鎮援兵之權,這個情節也很重要,為薊遼總督劉策洗清了不小的冤情,因為後來的解讀多說劉策不會用兵,才導致薊西失守且還冤枉了袁大人……
  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薊州順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大人上疏崇禎,曰:「入薊州稍息士馬,細偵形勢,嚴備撥哨,力為奮截,必不令敵越薊西」。(《明實錄》十一月丙申)其中這個「必不令敵越薊西」是袁大人繼「五年平遼」、「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後又一經典……
  袁大人上疏後便開始部署薊州防禦。此時,薊遼總督劉策和各路兵馬彙集薊州。薊遼總督劉策駐地是在密雲,昌平總兵尤世威原來是駐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劉策率軍援守薊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薊州兩地之間。但袁大人卻將兵力分散佈防於薊西各地,他令劉策回守密雲,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許多史料都記載了袁大人  這個部署:
  「保定總督劉策兵亦至,令其守密雲。」崇禎二年十一月已丑《懷宗實錄》
  「保定總督劉策兵亦至,令還守密雲。」崇禎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禎實錄》
  「令劉策著還鎮,調度諸將,分信防守密雲。」《崇禎長編》
  朝野對袁崇煥戰守佈置非議甚多,孫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緊守薊州三河一線為要務,否則敵人越薊州三河則可直撲北京。事實證明,由於保定兵和昌平兵的遠去,薊州防備兵力嚴重不足,連起碼的偵防也做不到,結果皇太極輕易越過薊州直趨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發覺方提兵追趕,被朝庭寄與厚望的薊西防線竟不經一戰便完全失效。
  袁大人的掌旗官周文郁所寫的《遼西入衛紀事》中提到了此事:
  「十三日,侵晨,報奴全軍過石門驛,公令馬步兵盡出城外列營。營甫定,有奴騎二百餘,分四隊扎我軍之東南,相持兩時,並不件賊大兵。公令我發炮,賊聞炮即四隊排為一字,忽退去。竟日無一騎復至,使我欲戰而無可戰。
十四日,乃探奴大隊潛越薊西矣,公即督遼將士西追……」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防禦戰是袁大人豪言壯語下開打的,而地形又對袁大人有利。薊州,古屬幽燕,亦稱漁陽,歷史悠久,上溯周商:燕山北靠,渤海南望,地「扼東北入京之要沖,控中原與壩上之險塞」,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畿東鎖鑰」之稱。薊縣西有盤山、南有湖泊、東北方向有九龍山和八仙山,因為這麼多天塹中留出的通道如同一道往來必經的門戶而故稱薊門,自古設置兵鎮和關城,是北京東北的要沖。可袁大人在這個地方都沒有堵住後金軍,而且是不戰就任其越過,自己第二天才發現,那可真叫「無能」啊,難怪後金韃子喜歡這樣的「英雄」了……
  袁大人自己保證「必不令敵越薊西」而又分散明朝已經聚集的兵力,導致後金軍不戰而「潛越薊西」,浪費了這麼一個決好的堵截機會,讓後金軍順利的直撲北京而去,這確實十分值得懷疑。
總結:
  在瞭解了袁大人如此眾多的疑似漢奸的作為以後,我們不禁要懷疑,袁大人到底居心何在?若袁大人是漢奸那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釋;若袁大人不是漢奸,那他在懷揣一顆「忠君報國」的「赤子之心」時還干下了這麼多漢奸勾當,那他可真算得上是天字第一號的蠢材,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但在事實面前,雖然我們有理由懷疑袁大人有可能是漢奸,雖然他要愚蠢到幾乎不可能的地步簡直匪夷所思,但經過客觀冷靜的分析他應該不是漢奸,而確實是一個難得的蠢材。
  在剛才我們分析大漢奸劉愛塔的時候,他在那封被錯歸為毛帥與後金通書的信函中:「遂以毛總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殺之。」一語證明了袁大人不是漢奸,否則何苦用奸細去誣告毛帥?所以,在客觀冷靜的思考以後,應該得出袁大人只不過是一蠢材而已,並非漢奸的結論
  在剛才我們分析大漢奸劉愛塔的時候,他在那封被錯歸為毛帥與後金通書的信函中:「遂以毛總兵官蓄意叛逆,即密告袁都司殺之。」一語證明了袁大人不是漢奸,否則何苦用奸細去誣告毛帥?所以,在客觀冷靜的思考以後,應該得出袁大人只不過是一蠢材而已,並非漢奸的結論。
  這個虛構的「冤案」就是要說明朝是個「黑暗腐朽」的王朝,所以才出了「冤枉」袁大人的「冤案」,滿清御用文人為此還不惜捏造「反間計」來顯示真有「冤情」,而實際上袁大人的每一條罪名都是真切成立的。袁大人被凌遲的罪名在《崇禎長編》裡記載得很詳細:「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余俱釋不問。」(《崇禎長編》卷三十七,崇禎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其中把袁大人出關以後為後金張羅的一切都包括進去了,但就是沒有「通敵」、「謀叛」等字樣,絲毫沒有提及那個虛構的「反間計」足以說明那個「反間計」是滿清御用文人胡謅的。
  明朝是一個胸襟開闊的帝國,有著遠大的志向和驚人的成就,是中華文明的正朔,所以才有那麼多滿清御用文人用各種卑劣的手段予以詆毀,以達他們標榜滿清才是天命所歸的目的。
  然袁大人不是漢奸,但他那子虛烏有的「冤案」和「光環」卻是別有用心之人用來詆毀中華文明正朔的一塊磚頭,挺袁的人,想想你們到底是在幹什麼?把這樣一個滿清御用文人用偽史和謊言裝點出來的人作為中華民族的「英雄」來推崇實質上是對整個民族的褻瀆和挑釁~!
(2008-07-0321:49:56)

第十四大網友:一些常見史書袁崇煥資料總結

1、《崇禎實錄》的記載:

癸酉召廷臣及督師尚書袁崇煥於平台上慰勞甚至問邊關何日可定崇煥應曰臣期五年為陛下肅清邊陲慷慨請兵械轉餉且曰邊臣效命動憂掣肘吏部用人兵部指揮戶部措餉言路持論皆與邊臣盡相呼應始可成功上曰然賜崇煥食出至午門朝臣問崇煥五年期當有成算崇煥曰上期望甚迫故以年慰聖心耳識者嘆曰主曰英明後且按期責效崇煥禍不旋踵矣(吹五年平遼)

庚戌袁崇煥至雙島毛文龍進謁慰勞甚至戊午矯制殺文龍崇煥自出都門至寧遠專主款於寧遠捷後即令番僧往清軍中唁問意欲議和會罷歸未就迨再出陛見日許上五年復遼既而懼上責效欲復修款議惡文龍擾之乃決計斬文龍(勾結後金斬帥)

袁崇煥既殺毛文龍欲力主款因奏曰臣亦不諱言款即惠徼宗社之靈還侵地歸叛人而我存朝鮮何憚不為御史毛羽健上言袁祟煥期五年□□其間方略機宜自可指陳乃崇煥於此時未見明言曰我何以取我何以守也上章纍纍乃反議款乞皇上詳問之報聞(求和謀款)

癸巳清兵破石門驛袁崇煥移營城外初以二百騎嘗崇煥崇煥軍聞炮遽退竟日不見一騎

袁崇煥令都司戴承恩擇地廣渠門祖大壽陣於南王承胤等陣西北崇煥陣於西待戰午刻有騎兵突東南力戰稍卻承胤竟徙陣南避

桂前被流矢視之皆袁軍矢也崇煥按兵不動物論藉藉(北京之戰)

甲辰召袁崇煥祖大壽滿桂黑雲龍及兵部尚書申用懋於平台崇煥不自安留中使於營自青衣玄帽入至朝中張皇□□懼朝臣冀成款及見上上慰諭久之崇煥懼上英明終不敢言款第力請率兵入城不許(想簽城下之盟,同秦檜一樣)

桂前被流矢,視之,皆袁軍矢也。崇煥按兵不動,物論籍籍(射滿桂)

癸亥殺督師兵部尚書袁崇煥處以殊死上御暖閣輔臣成基命等入對久之出御平台文武諸臣俱入諭曰袁崇煥付託不效專事欺隱市粟謀款不戰散遣援兵潛移喇嘛僧入城卿等已知之自當依律正法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問輔臣頓首謝崇煥藤縣人萬曆己未進士素以韜略自詡迨督師出鎮遼東其入援時三日五賜金幣宣勞親為飲至而遷延不戰至擅殺毛文龍朝議紛紛以致殺身(殺袁崇煥)


2
、《國榷》的記載

戍午督師袁崇煥殺平遼將軍總兵官左都督毛文龍於雙島崇煥自出都門至寧遠專主款初崇煥於寧遠捷報後即令番僧往唁奴虜意議和會罷歸未就再出無以塞五年平胡之命聲言折衝慮毛文龍洩其計是身入島誘文龍至建虜以扼其背甚忌之陰通款崇煥求殺文龍而崇煥中其計不覺也惜哉(勾結後金斬帥)

顏三衛及建虜大飢三衛夷半入於建虜束不的求督帥袁崇煥開糶於前屯之高台堡互市貂參邊臣俱不可獨崇煥許之蓋束不的為建虜窖米謀犯薊西雖有諜報崇煥不為信談遷曰高台堡之粟轉市塞外為建虜玩弄於股掌誤國如此督師之肉其足食乎(以米市資盜)

召袁崇煥祖大壽滿桂黑雲龍於平台崇煥方遣副總兵張弘謨等躡敵聞召議餉入見上問以殺毛文龍今逗留何也並不能對命下錦衣獄(北京之戰)

甲辰召袁崇煥祖大壽滿桂黑雲龍及兵部尚書申用懋於平台崇煥不自安留中使於營自青衣玄帽入先張皇敵勢聳朝臣冀成款議見上亦然上慰諭久之崇煥懼上英明終不敢言款第力請率兵入城不許賜貂裘銀盔甲滿桂解衣示創上深閔之俱同出(城下之盟)

癸亥殺督師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袁崇煥上御暖閣先輔臣成基命等入對久之出御平台文武諸臣俱入諭曰袁崇煥付託不效專事欺隱市粟謀款縱敵不戰散遣援兵潛攜喇嘛僧入城向等已知之今法司罪案雲何諸臣頓首惟命上曰依律磔之家屬歲十六以上斬十五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問輔臣頓首謝上問諸臣更何言輔臣曰其罪不宥(殺袁崇煥)

袁氏便宜從事天下聞之詫為奇舉居亡何而郊原暴骨者如莽袁氏身膺不道之罰則殺島帥適所以自殺也才非周公使驕且吝又中建虜之誘殺其所忌能毋敗乎(評價)


3
、《明季北略》的記載

先是崇煥在寧遠專主款六年十月遣喇嘛僧鎦南木座等往大清軍中唁問意欲議和僧回上詔曰喇嘛請勸之書詐也宜整以備之無為遜言所愚七年二月崇煥奏敵使恭順求款上亦謂誠偽未可信七月崇煥以主偵敵之說物議紛紛遂以病乞歸故和議未就及思宗元年七月癸酉召崇煥於平台慰勞甚至問邊關何日可定崇煥應曰臣請五年為陛下肅清邊陲上曰五年滅敵朕不吝封侯之賞

上悅賜茶果瓜餅而退煥出朝臣問五年之期當有定算煥曰上期望甚迫故以五年慰聖心識者曰主上英明後且按期責效崇煥不旋踵矣(吹五年平遼)

先是降將李永芳獻策於大清主曰兵入中國恐文龍截後須通書崇煥使殺文龍佯許還遼大清主從之崇煥答書密允復以告病回籍乃寢至是再任思殺文龍則遼可得

崇煥既殺文龍密報於清議和清主大喜置酒高會謀攻寧遠二王子曰姑索撫百萬許還遼俟得賞後復為深入計於是答報崇煥疑有變自思口許上五年復遼又難言撫因語使發兵索賞我可入奏(勾結後金斬帥)

清兵一夜進口殺參將周鎮崇煥大驚率總兵祖大壽馳喜峰清師已入長城圍遵化崇煥率兵往救清帥曰汝招我至何反擾我崇煥益懼馳薊州會總督劉策議奏撫賞策曰敵志不在小宜以戰為正崇煥不從奏請議款御史毛羽健上言崇煥議以五年滅敵乃反議款乞皇上問之

俄清兵至圍薊州大掠策欲戰崇煥阻之

初清圍遵化破石門驛崇煥移營城外清以二百騎嘗崇煥崇煥軍聞炮遽退竟日不見一騎

上命內監招崇煥崇煥恐事洩乃曰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上既任我自有處分何須又召得無聽細人之言罪我乎必欲進見須金王二監出質始可回奏上命二監出城崇煥令軍守韋公寺自易青衣入見上解貂裘及銀甲冑賜之乃退(北京之戰)

清兵攻南城崇煥復不戰獨滿桂以五千人與清一日二十戰清兵益盛桂不支而走經袁營竟不出救俄桂中流矢五三中體二中甲拔視乃袁兵字號桂初疑清將反間偽為袁號耳及敵騎稍遠細審果為袁兵所射大驚入奏(射滿桂)

崇煥捏十二罪矯制殺文龍與秦檜以十二金牌矯詔殺武穆古今一轍(評價)

(2008-07-0322:05: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ngfe3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